茶文化,简而言之,即人类在文明进程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之物质与精神的综合形态。茶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昭平茶文化源远流长,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春始代理昭州郡守期间,游遍昭州一带的千山万水,体察民间习俗,写下了“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昭州民间品茶、饮茶的情趣。茶从饮用到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文明密码及呈现方式,最终孕育出浓厚的昭平茶文化。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昭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桂江中游,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3°39′—24°24′,东经110°34′—111°19′。昭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峰峦叠翠,山泉潺潺,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在325天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发育,植物种类居世界之首。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划定,北纬23°39′—24°24′是我国茶叶原产地,也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带,而昭平县正处于全国产茶最适宜区。 
二、昭平茶史
(一)野生古茶树
        广西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饮茶习俗也由发现茶叶开始流传至今。1965年广西林科院梁盛业研究员在昭平县五将镇南荣乡石柱山采集的茶树标本经中山大学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鉴定为全国唯一不同的一个茶树品种,命名为“突肋茶”,这是有记载的世上最古老的茶树品种之一。2011年,开展对全县野生古茶树调查工作中,发现在昭平境内的藤宝山、象棋山、石柱山、四方山和东潭顶均有“突肋茶”分布。昭平境内生长的野生茶品种多样,分布着世界上唯一品种“突肋茶”和广西群体品种中的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树龄在一千年以上。可见,昭平是茶叶的故乡。
(二)昭平产茶史
       昭平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据旧《昭平县志》记载:“象矶山面积极广,地产名茶,味极佳。”“客之来访,奉之皋芦”。古人所谓“皋芦”即如今之“苦茶”。昭平名茶以象棋茶和藤宝茶的历史较悠久,两茶分别产自县内的象棋山和藤宝山。
      明代初期,明政府为加强南方的统治,再次整修桂江水路交通,使昭平镇、五将、马江等沿岸集市更加繁荣,茶叶需求量日益增加,五将藤宝山、文竹象棋山、庇江将军峰等周边村寨出现个体农户种植茶园。明成化年间,茶叶已  成为昭平传统出口土特产品,广东等地商人到采茶期都云集产茶地采购茶叶。其中,藤宝山、象棋山等产地生产的“未过清”茶深受客户青睐,远销海外,饮誉东南亚。明万历年间,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传统日益凸显,仙回瑶族乡民间艺术还传承着以茶元素为主的戏剧表演,被誉为昭平的“茶调之乡”;木格乡至今还流传着来源于人们采茶活动的民间采茶戏。清朝初年,境内桂江、思勤江两岸已开始小规模种茶。20世纪三十年代,昭平各地相继出现分散的小面积茶园,民间茶叶手工炒制作坊逐渐增加。在马江、砂子和昭平等集市有富商从云南引种大茶,茶叶产量速增。据昭平县旧志载,三十年代全县年出口茶叶30.2吨。
解放后,茶叶加工由民间转为集体,茶业初成规模。六十年代,文竹公社的纸社,在县外贸局的支持下,开发象棋茶园,垦出梯地200余亩,扩大象棋茶树种植面积,茶产量最多的年份达59.7吨。1978年,全县茶园发展至7300亩,年产量150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全县茶叶加工以茶厂为主。1983年县供销社在马江镇湾岛村建茶厂,并把当地茶场纳入厂辖,建成农、工、商联合经济实体。1987年,昭平第一个较有规模的茶叶加工个体企业——象棋茶厂在文竹顺利建成,创建初期年产茶量2.5吨。1988年象棋茶厂生产的“绿茶2号”被誉为广西六大名茶之一。同年,又获得“陆羽杯”金奖,入选《中国茶经》等多种茶名录。

《中国茶经》收录象棋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昭平县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茶农重茶质、企业重品牌的发展战略蔚然成风。昭平茶屡获殊荣,响誉全国。昭平“象棋茶”“将军峰银杉”“凝香翠茗”“桂江碧玉春”“大脑山毛尖”等十多个茶系列产品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将军峰”系列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将军峰茶厂成为国家农业部茶叶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点企业。
21世纪以来,昭平县陆续涌现出一批新兴、活力的茶叶企业,如亿健茶业公司、故乡茶业公司、天成生态农业公司等。亿健茶业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有机茶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产品在“中茶杯”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
      昭平县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先后获得“昭平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昭平红”、“昭平绿”地理标志商标证明,“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中国有机茶之乡”等称号。